介绍偏振镜之前,需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偏振光。我们知道,光是一种电磁波,是由与传播方向垂直的电场和磁场交替转换的振动形成的。在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上,它可以向任一方向振动。我们一般把光波电场振动方向作为光波振动方向。

光传播示意图
如果一束光线都在同一方向上振动,我们就称之为偏振光。许多偏振光不利于我们摄影:水面的反射光,使我们拍摄不到水中的鱼;树叶的反射光,使树叶变成白色;玻璃的反射光,使我们拍不到、看不清玻璃后的东西等等。

偏振镜示意图
能够滤除偏振光的滤镜叫做偏振镜。数码相机使用的偏振镜,通常是圆偏振镜(CPL,是英文Circular Polarizer Lens的缩写)。圆偏振镜由两部分组成:一部分是一个普通的线偏振镜,能够滤除某个振动方向的偏振光;另一部分可以使透过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。通过转动前镜片,阻挡由于光线中的偏振光引起的漫反射,消除被摄物体表面反光,同时令色彩更真实、更饱和。这是后期软件无法实现的,并且简单、容易操作。

B+W 77mm KSM-CPL
要不要买偏振镜,买什么价位的偏振镜,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。偏振镜是风光摄影使用最广泛的必备滤镜,应该购买自己可以接受价格范围里最好的。比如,我使用的偏振镜是B+W XSP系列凯氏超薄多膜偏振镜。
二、 偏振镜的使用场景
结合实际案例,我向大家介绍一些风光摄影中偏振镜典型的使用场景和技巧。
1. 天空场景的拍摄
效果:调节天空与地面景物间的反差,使二者影调更趋平衡、合谐。同时,使蓝天更浓郁、色彩更饱和,使白云更突出、层次更鲜明。
技巧:拍摄角度与太阳(主光源)呈±90°时,偏光镜效果最佳。

未使用偏振镜拍摄

使用偏振镜拍摄
2. 水树场景的拍摄
效果:消除水面、树叶等非金属材质表面反光,让物体在亮光环境下显示出原有的清晰度、质感和色彩饱和度,还原较浅水底的画面、树叶原本的纹理色彩。消除特定角度水域反光的同时,会增强其他水域反光,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强化水面倒影。
技巧:拍摄角度与水面呈45°时,消除反光效果比较明显;某些场景可以分别拍摄安装偏振镜和不安装偏振镜两张照片,方便后期合成,例如消除树叶反光,保留水面倒影。

未使用偏振镜拍摄

使用偏振镜拍摄

未使用偏振镜拍摄

使用偏振镜拍摄
3. 彩虹场景的拍摄
效果:使彩虹色彩更加清晰饱和、层次鲜明。
技巧:相机构图变化后偏振镜也需要重新调整,比如横拍换成竖拍。

未使用偏振镜拍摄

使用偏振镜拍摄
4. 雪雾场景的拍摄
效果:消除雪地、雾气或灰尘反射出的散射光线,从而使拍摄出的影像更加纯净、通透。
技巧:全景拍摄时要慎用偏振镜,转动相机角度要注意观察景物是否受到偏振镜影响,避免后期接片出现画面颜色、曝光不均匀的情况。

未使用偏振镜拍摄

使用偏振镜拍摄
5. 慢门场景的拍摄
效果:偏振镜有1至1.5档的减光效果,有延长曝光时间的作用,偶尔可以客串低档位减光镜,用于云彩、水流、车流等慢门拍摄。
技巧:使用偏振镜慢门拍摄时,注意安全快门时间的控制,尽量把相机安装在三脚架上。

未使用偏振镜拍摄

使用偏振镜拍摄
三、 偏振镜的使用建议
1. 转动圆偏振镜前镜片时,切记要逆时针转动,避免把偏振镜拧下来。
2. 尽量不要将偏振镜与其他滤镜叠加使用,不然对画质影响比较大。
3. 超广角镜头使用偏振镜,画面中很难取得一致的效果。尤其拍摄天空时,与太阳夹角成±90°的方向压的很暗,而其它方向几乎没有效果,造成天空颜色和亮度不均匀。
4. 圆偏振镜由于需要转动滤镜,不方便使用遮光罩,应当尽量把相机放置在阴影中拍摄。
5. 合理选择使用偏振镜,高原地区使用偏振镜,会使蓝天色彩过于饱和。
四、 偏振镜的选购指南
偏振镜按照形状可以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。下面分别介绍两种偏振镜的优缺点,以供大家选购作为参考。
1. 圆形偏振镜
优势:价格相对便宜、携带方便、操作简单、与镜头结合紧密。
劣势:通用性不强,只能匹配同口径镜头;与其他滤镜叠加使用不方便;灯泡头等超广角镜头无法安装使用;购买与滤镜支架配套的圆偏振镜系统,可以解决以上问题,但是整套价格较贵。
2. 方形偏振镜
优势:通用性强,适合不同口径镜头。
劣势:价格相对较贵;携带不方便;市场可选产品较少;需要搭配滤镜支架系统,操作比较复杂;不方便与其他滤镜搭配使用。
3. 选购要点
(1)偏振镜的尺寸应当与镜头口径或滤镜支架尺寸保持一致;
(2)选择超薄镜圈设计的偏振镜,更适合超广角镜头使用,避免出现暗角;
(3)选择镀膜技术先进的偏振镜,如B+W品牌的Nano纳米镀镆技术,不会造成偏色,具有更高的透光率,更好的防水防污效果。
文中若有不当之处,欢迎与我交流。

六合视界公众号

PeterLau微信
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:《偏振镜价格是多少,偏振镜的使用与选购》的内容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rchuangye.com/article/4656.html